會員服務網
|
FB粉絲頁
單位介紹
About
背景緣由
測驗簡介
大事紀
最新公告
服務項目
檢定內容
Content
檢定方式
費用說明
到校施測專案
證書樣張
報考注意事項
報告書特色
退費規定說明
線上報名
Register
最新檢定時程
線上報名
檔案下載
常見問題
推薦採認
Experience
學習歷程
專家推薦
媒體報導
學習資源
Resource
範例試題
年度活動
Activity
LCT班級挑戰賽
獎學金
最新公告
首頁
>
單位介紹
>
最新公告
語文學習
2022/10/20
【教育部報導】有耳朵就懂得聆聽嗎?——聆聽素養的教學新境界
作者:盧家珍
資料來源:鍾宗憲、中文能力測驗中心
圖片來源:鍾宗憲、中文能力測驗中心
日期:2022-10-19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言語是人們重要的溝通方式。不論做什麼事、去什麼地方,只要與人接觸,就必須得要聆聽他人的溝通訊息。在語文學習的歷程中,「聽、說、讀、寫」缺一不可,其中聆聽能力更是居首,要先學會聆聽,才能清楚表達想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聽」是一種能力,素養需要累積
今年1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與中文能力測驗中心聯名開課,首創「聆聽素養」教學實務學程班,從培養學生「專心聆聽」的習慣開始,到判斷場合、情緒、弦外之音,終於「書寫能力」與動態「口語展演」,訓練專注聆聽、互動溝通、完善表達的能力。第一次辦理分區實體、跨區線上混成研習,便吸引數百位老師報名。
許多人可能覺得奇怪,正常人都會「聽」,耳朵永遠張開,有什麼好學的?負責規劃此課程的臺師大國文系鍾宗憲教授,亦是教育部中央輔導團國語文組召集人,他說:「聽到是一回事,怎麼聽、聽得懂又是另一回事。」聆聽雖然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要能理解聆聽的內容,就得倚靠素養的累積。
鍾宗憲表示,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語文領域即透過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六種表現類別,發展學習歷程,顯現學習成效。108 課綱中則將國語文學習領域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面向,尤其聆聽更是接受訊息的第一步,到了高中階段,還要能將聆聽的文本妥善運用,以加強人際溝通,提升生活品質。
「聆聽有五個外在能力表現,包括語文的理解力、傾聽的專注力、邏輯的判斷力,以及重述的表達力、統整歸納力,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鍾宗憲說,培養聽力,同時也是在訓練記憶力和速記能力,有的人比較敏銳,還能聽出「話外之音」,這些能力的綜合就是聆聽素養。
「無論是生活、求學或職場,良好的聆聽素養可以使人際溝通更順暢,也能提高學習與工作的效益。尤其職場上的聆聽更牽涉到移動力、社會情緒、跨域能力及語文能力的整合。」鍾宗憲說。
認識聆聽素養的內涵
雖然教師們普遍認為「聽」很重要,但對於如何檢測學生的聆聽素養程度,以及如何幫助學生訓練、加強聆聽的素養,普遍較缺乏相關的教學資源。
鍾宗憲認為,語文不能脫離生活,一定要仰賴課堂上的教學。就像AI學習翻譯一樣,發音正不正確、語文涵養夠不夠,以及AI本身建置的典故、辭彙、歇後語數量,都會影響聆聽轉譯結果。我們和AI的學習過程其實類似,語文本身建立的基礎是聆聽,先模仿語言和大自然的聲音,然後延伸到語感教育。
而聆聽素養的關鍵第一要務便是培養語感,聲音的情緒、語言的情境都很重要。鍾宗憲認為,聆聽是另一種形態的閱讀,現在的小孩太早接觸文字閱讀,沒有聆聽訓練的機會,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應該盡量讓他們去聽故事、聽童謠、聽唐詩,然後說一說他聽到了什麼,不是靠紙筆測驗,而是多元評量,這樣可以幫助他們記憶語言形態。
「以教育立場來思考聆聽,就不會是從生活中隨便找的素材,必須規範化和標準化,教孩子如何聽懂、如何學習、如何表達。」鍾宗憲說,「聽」可以分為三種形態,最常見的是隨機的聽(收音),但所謂的聆聽,應該是專注的聽,且聽出具體的東西,到了更高層次則是傾聽——用心去聽(高級聆聽)的境界。
在課堂上訓練聆聽,須掌握說者、聽者、環境三者的關係,再加上合適的教材和策略。不管哪個年段,講者應該有一定的程序讓學生靜下心,所以也有老師研發收心操,有時來自於一種儀式性或標誌性的行為,如講者加重音、語氣、手勢等行為。在策略運用上,隨機問答的方式有助於學生養成專注習慣,多媒體運用可產生畫龍點睛的輔助效果,但影片不要有字幕,字幕無法表達情緒,也容易讓學生變成 隨機收聽或惰性閱讀,訓練達不到效果。
在教室設計不同的聆聽情境
鍾宗憲說,教室是職場和社會的縮影,因此課堂可以設計幾種模擬情境。此時,教材的選擇就很重要,有些是可以按部就班的訓練,例如讀稿子給大家聽,先讓學生聽出主要意義,擷取訊息,判斷內容。而學生在聆聽的過程要理解聲音情緒的表達問題,說明性質的內容通常沒有感情,而像是應對進退、文學性的朗誦,就會有聲情進來,這兩種要分清楚。
到了國高中,不妨用「記者會」來模擬聆聽情境。採訪必須先做準備,瞭解事情始末,所以在聆聽之前就必須建立知識基礎;之後透過受訪者的回答開始練習聆聽、寫記錄和新聞稿。鍾宗憲認為,聆聽是幫助寫作和說話的基礎,「記者會」是一種活潑的做法,有時也可以讓學生採訪老師,從聆聽中去揣摩老師的修辭,以及面對問題的回答技巧。
鍾宗憲認為,高中以下到小學的聆聽情境,大概不脫下列四個取材情境:
1.生活:日常類一般對話。
2.教育:校園同儕互動、師長互動、課程活動對話。
3.職場:各行各業的場所,例如便利商店、新聞、修車廠、客服電話、新聞事件等。
4.專業:學術專有名詞(如新冠肺炎COVID-19)。
老師們可以從這些情境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訓練學生能否聽出重點,從中判定場合,並聽出話裡的情緒,甚至聽出弦外之音。例如從父母的對話中聽出他們是否在生氣,或是從老師交待的話語中理解任務的內容,培養學生有文化涵養及社會實踐能力。
鍾宗憲表示,聆聽素養需要長期累積,學生從初階開始培養良好聆聽習慣,然後進入中階課程,聽得出話外之音,最後在高階課程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相信在未來,「聽不懂人話」和「說不出人話」的狀況將會漸漸減少,人們的互動溝通和理解也會更加順暢。
相關連結:
https://teachersblog.edu.tw/events/1642
分享
分享
其他公告
2023/03/01
【優惠活動】出版品滿額免運活動開跑啦!
2022/11/10
【焦點話題】「國文教育不應是政治犧牲品」 台師大調查:逾9成認為有助職場表現
2022/09/02
【生生用平板】題庫授權、即時診斷的成果典範
2023年夏季全國大會考
檢定日期:2023/07/02
報名期間:03/01~05/31
報名查詢
|
詳細內容
Contact Us
洽詢專線:北區 02-25778806 #749
中區 04-22386572 #428
南區 07-3119568 #428
客服信箱:
service@cwt.org.tw
Links
會員服務網
隱私說明
版權聲明
GODADDY SSL
中文能力測驗中心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